人民币汇率逼近7.0关口 出口遇阻加快企业经营转变

来源:中国国际招标网  作者:刘月  时间:2008.06.01     [ 进入论坛 ]  

中国国际招标网-进出口专讯:人民币汇率逼近7.0关口 出口遇阻加快企业经营转变

 
首页 | 设备招标 | 工程招标 | 政府采购 | 进口申报 | 项目中心 | 资讯中心 | 招标机构专栏

 
进出口专讯

·2008年第10期
·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中国国际招标网编辑部 刘月


 本期导读:   

  08年3月2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在7.0130,这是今年以来第28次刷新央行中间价纪录新高,突破7.0关口指日可待。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大幅走高,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大,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将逐渐显现,尤其是国内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当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自然升高,使美国消费者购买的中国商品就更贵,因此,会造成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降低。而美国正深受次级贷款引发的信贷危机困扰,消费力减弱。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制造商为了保证产品在美国的价格竞争优势,要么少出口,要么采取保持原有价格不变的方式留住美国消费者。无论如何,都意味着中国制造商的获利空间相对过去缩小。

  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是消费、投资、以及进出口这三者的总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应依靠自身可持续的消费增长,这样才能有效抵抗进出口和资产泡沫破裂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因此,提振消费成为当前的当务之急,尽管年初的统计报告显示,去年消费在GDP 增长中的比重首次超过投资及进出口成为领跑经济的主要力量,但其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加大刺激内需的力度,提高消费在GDP 增长中的比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将是出口企业转变的指导方向。

 本期目录:
  人民币昂首阔步走向6.0时代 出口企业报价放弃单一美元
  汇率导致出口商损失 制造商开始喜新厌旧
  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受出口需求弹性的影响 升值对进口的促进作用仍然有待进一步发挥
  升值幅度不敌资源成本上涨 提振消费为当务之急


人民币昂首阔步走向6.0时代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接近4%。这一幅度超过了06年全年的升幅,即使在人民币加速奔跑的07年,完成这一过程用了近11个月。

  今年初,还有人认为人民币全年升值幅度超过10%的预期有些夸张,但是,现在看来,这一预期似乎过于保守。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续写汇改以来新高的同时,渣打等机构将人民币对美元全年升值幅度预期调高至15%,并且预测,中国决策层或将允许人民币以更快的速度升值,以此来缓解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出口企业报价放弃单一美元

  人民币升值,珠三角的出口加工企业叫苦连连。记者日前从在广州举行一个买家专场采购会上获悉,出口加工企业开始尝试在欧洲、亚洲以及澳洲等市场采取欧元、日元、澳元等非美元报价。同时,由于新劳动合同法、出口退税调整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导致的成本上升,一些工厂已提高了报价。国际贸易专家认为,中国不是低廉产品的加工基地,适当提高价位,比如在5%~10%之间,采购商是可以接受的。

 

汇率导致出口商损失

  采购会上,7家年采购额达到170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来到广州采购。环球资源首席运营官裴克为认为,尽管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猜疑,但目前还没有看到珠三角的订单因此取消。不过,汇率却是个大问题,中国之前没有放开汇率管制,目前美元贬值,而大多数交易是用美元来结算,浮动汇率机制导致供应商可能出现较大的损失。

  真明丽集团是香港一家上市公司,在广东江门设立了工厂,其业务副总经理吴承璋告诉记者,由于从对采购商报价到拿到订单后出货,前后大约需要半年甚至1年时间,而美元一直贬值,以报价时的汇率计算将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为此,他们今年开始就尝试在一些市场以欧元、日元和澳元来报价。

  广东本地企业欧普照明国际业务部的人士也表示,为了规避汇率风险,用美元报价时,要求与采购商协商分担汇率风险,而在欧洲市场,坚持用欧元报价。

 

制造商开始喜新厌旧

  记者了解到,随着美元贬值、新劳动合同法以及出口退税等利空政策的影响,珠三角一些加工企业对客户的关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有点“喜新厌旧”。据称,换买家可以适当提高部分价格。以往供应商转换采购商的转换率大约在30%左右,但今年这个转换率可能达到40%。吴承璋坦承,公司每年争取20%左右的新客户来提高公司的盈利。

  另外,鉴于出口利润越来越低,一些工厂也加大了内销的力度,吴承璋说,目前内销尽管仅占五分之一,但他们计划一两年内能够达到一半。

  记者了解到,今年出口厂商对外的报价也有所提高。据吴承璋说,比如一款灯具,2006年在美国零售价是1美元,去年出厂成本就达到了1.7美元,报价不提高根本没有办法做。

  而供应商适当提价的做法也得到了部分采购商的认同。布鲁克斯东是北美最大的专业零售商之一,每年从珠三角采购大量的电子产品,公司在珠三角有278家供应商。其亚洲区总裁陈永和表示,供应商中已有近30家关闭,如果采购商不加价,供应商有可能活不下去,因此,目前公司采购产品普遍提价25%左右。而裴克为预计,提价幅度在5%~10%之间,采购商是可以接受的。

 

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受出口需求弹性的影响

  我国出口产品以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机电等资本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为主。纺织等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同时由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因此需求弹性较大,汇率升值对这些产品出口影响较大(这些产品出口比重接近20%)。机电类产品出口主要受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生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的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出口受升值的影响较小(此类产品出口比重高达50%以上)。因此,我国出口总额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从出口方式看,我国出口产品50%以上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尽管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上升,然而加工贸易多是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后在我国进行生产然后再出口,人民币升值使进口原材料等的本币价格降低,导致加工贸易的生产成本降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上升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成本仍然有下降的可能,即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不一定会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而下降,从而表现为我国产品出口仍然以较快速度增长。

 

升值对进口的促进作用仍然有待进一步发挥

  汇率升值对进口增加的促进作用受进口需求弹性的影响。需求弹性越高的商品,进口价格下降引起的进口量增加越多;而对于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进口价格下降并不能导致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实际上,我国进口商品以能源(石油)、原材料(铁矿石、钢材)、粮食、加工贸易的零部件和高新技术设备为主,这些贸易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再加上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进一步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产品价格相对下降,因此,汇率升值后我国进口商品价格的相对下跌并未引起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对进口的促进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升值幅度不敌资源成本上涨

  理论上讲,除原材料以外的其他商品(比如说重型机械设备、飞机、汽车、电脑等)中国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的东西(即通货紧缩,钱更值钱),应该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刺激消费以填补出口减缩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资源类的涨价远远超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所以总体来说,百姓感受到的是东西越来越贵,由此引发消费欲望下降,消费反而受到抑制,即所谓的内需供应不足。

 

提振消费为当务之急

  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是消费、投资、以及进出口这三个者的总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应依靠自身可持续的消费增长,这样才能有效抵抗进出口和资产泡沫破裂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当一个国家的消费占到GDP高比重时,国家应对外部环境恶化的能力就强。具有高消费比重的国家被称为"结构性消费国",反之则被称为"结构性生产国"。发达国家消费一般占GDP的67%以上,美国更是占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达到55%以上。中国的消费占GDP比重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2004年占53% ,到2005年下降至36.8%,2006年更下降至36.4%。可见,消费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不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显得很弱小。加大刺激内需的力度,提高消费在GDP 增长中的比重,从而改变经济增长组成结构,这是中国政府必需坚持的政策调整策略,并且是中国需要长期应对的挑战。

 

     
关于中国国际招标网 | 广告服务 | 培训服务 | 欢迎合作 | 采招论坛 | 诚征英才 | 客户中心 | 欢迎投稿 | 网站地图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法律声明  服务条款  隐私声明
© 2001--2007 中国国际招标网  北京必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院鹏寰国际大厦8层(100085)(路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授权  京ICP证010351号

相关信息

请您注意:
• 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 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 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本网站转载于网络的资讯内容及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更正。若未声明,则视为默许。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本网站所转载的资讯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001--2024  必联公司 版权所有    中国国际招标网   京ICP备12040737号-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改委授权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5427 号